会员登录→→中国全民补硒工程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中国硒情 > 硒之研究 > >> 正文
中国科大发现一种新颖硒代胱氨酸积累植物
2013-06-28 17:35 来源:未知 点击:

)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硒蛋白P等多达30种蛋白质的活性中心,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日硒摄入量为50-250微克/天。但是,硒的地壳丰度仅为0.05 微克/克,是痕量元素,中国有2/3的人口面临硒摄入量不足的威胁,而全球面临硒的“隐性饥饿”的人口高达15亿。然而与此同时,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存在富硒区,甚至在中国的恩施存在世界唯一的硒矿,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硒资源,一致是科学界和工业界苦苦思索的问题!目前,世界上仅有双钩黄芪(Astragalus bisulcatus)和沙漠王羽(Stanleya pinnata)被识别为硒的超积累植物,均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富硒区,而中国尽管贵为“世界硒都”,但仍然缺席。

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尹雪斌研究组在对湖北恩施硒矿区进行多次科学考察后,发现一种新型硒的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sis),其在根中可累积硒高达8000微克/千克(干重),在其叶中也可累积硒高达3000微克/千克(干重),可与双钩黄芪(Astragalus bisulcatus)和沙漠王羽(Stanleya pinnata)相媲美。所特别的是,中国恩施所发现的壶瓶碎米荠积累的硒是以硒代胱氨酸(90% 以上)存在的,显著与双钩黄芪和沙漠王羽中的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80%以上)的形态不同,很可能存在一种新型的硒代谢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该发现对于将硒矿区的硒定量、高效转化为硒代胱氨酸,从而作为硒缺乏人群的硒补充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成果以袁林喜博士为第一作者发表在2013年6月份的PLOS One上《A Novel Selenocystine-accumulating Plant in Selenium-mine Drainage Area in Enshi, China》(2013, 8(6):e65615)。

来自于世界硒都恩施的壶瓶碎米荠(右)与其各器官对硒的积累量及其形态特征(左)

来自于世界硒都恩施的壶瓶碎米荠(右)与其各器官对硒的积累量及其形态特征(左)

近年来,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尹雪斌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硒的代谢机制、硒的生物营养强化及其健康效应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11年开展对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域——苏州工业园区人群的日硒摄入量进行科学调查,发现其日硒摄入量仅为44微克/天,竟未达到WHO 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硒摄入下限,存在实实在在的硒的“隐性饥饿”,该项成果发表于2011年的Food Chemistry上(2011, 126: 1088-1093)。2011-2012年间对中国典型富硒区——湖北恩施人群的日硒摄入量进行科学调查,发现其日硒摄入量竟高达550微克/天,远远超过安全限值,具有硒中毒的高发风险,应引起相关疾控部门的注意,该项成果发表于2013年的Nutrients上 (2013, 5:700-710)。基于实验室多年来在硒的生物营养强化方面的工作,受Springer出版社邀请出版专著《Phytoremediation and Biofortification: Two Sides of One Coin》(2012)。

此外,该研究组已联络举办了两届国际硒与人体健康与环境学术会议(2009年、2011年),并且发起成立了国际硒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elenium Research/ISSR, www.seleniumresearch.org), 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这是秘书处设在中国的第4个国际一级学会。

该项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科技厅资助。

论文访问网址: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65615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9 qmbxg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国全民补硒工程指导委员会
版权所有:全民补硒工程网
网站备案:粤ICP备10234860号